瞭解及指定雷射元件的LDT
雷射資源指南第14.1。
雷射誘發損傷閾值 (LDT) 或稱雷射損傷閾值 (LDT),於 ISO 21254 之中定義為:" 可推斷損傷機率為零的光學元件雷射輻射事件最大數量 "。1 LDT 旨在指定雷射光學元件在損傷發生前可承受的最大雷射通量(適用於脈衝雷射,一般單位為 J/cm2)或最大雷射強度(適用於連續波雷射,一般單位為 W/cm2) 。由於 雷射損傷測試具有統計性質,因此無法將 LDT 視為絕對不會發生損傷的通量上限,而是指損傷機率低於臨界風險水準的通量上限。風險水準需視多項因素而定,例如光束直徑、每個樣本的測試位置數量,以及測試的樣本數量,以便判定規格。
光學元件的雷射誘發損傷會降低系統效能,甚至導致嚴重故障。對LDT 的瞭解不正確可能大幅提升成本,或導致元件故障。特別是在處理高功率雷射時,LDT 是所有類型雷射光學產品的重要規格,包括反射、穿透及吸收元件。由於業界在 LDT 測試方式、偵測損傷方式,以及測試資料解讀方式等方面並無共識,導致 LDT 規格十分複雜。LDT值本身並未傳達測試使用的光束直徑、每個測試站台進行的測試次數,或是測試資料的分析方式。
LDT 簡介
為了判定雷射通量是否會對光學元件造成損傷,應檢視以下雷射規格:功率、光束直徑、光束輪廓,以及雷射是否為連續波或脈衝。就脈衝雷射而言,也必須將脈衝期列入考量。
雷射強度:並沒有表面上那麼簡單
雷射光束強度是指每單位面積的光學功率,一般是以 W/cm2為單位量測。雷射強度在光束截面的分布情形稱為強度剖面。其中部分最普遍的強度剖面為平頂光束及高斯光束。平頂光束也稱為頂帽光束,其強度剖面在光束截面均固定不變。高斯光束的強度剖面,會隨與光束中心距離增加而減少(依據高斯函式)。高斯光束的尖峰通量,在光學功率相同的情況下,是平頂光束的兩倍 (圖 1)。
圖 1: 比較光學功率相同的高斯及平頂光束輪廓2
高斯光束的有效光束直徑,也會隨通量按比例增加。通量增加時,光束寬度就有更多部分具有足夠通量起始雷射誘發損傷 (圖 2)。使用平頂光束取代高斯光束可避免這種情況 (詳情請參閱 高斯光束傳播 以及 為什麼要使用平頂雷射光束?
圖 2: 高斯光束的有效直徑會隨通量增加而增加,導致提升雷射誘發損傷的機率,因為有更多損傷位置落在通量最高曲線的寬度之中
雷射強度扮演重要角色,判定光學元件搭配雷射使用時所需的 LDT。部分雷射也包含非刻意的高強度區域,也就是所謂的熱點,可能造成雷射誘發損傷。
連續波雷射:
連續波 (CW) 雷射損傷,一般是由光學元件 鍍膜 或 基材吸收產生的熱效應造成。3 消色差透鏡等黏合光學元件的 CW 損傷閾值較低,因為吸收或散射是在黏合之中產生。
若要瞭解 CW LDT 規格,就必須掌握雷射波長、光束直徑、功率強度及強度剖面(例如高斯或平頂)。CW 雷射的 LDT 是以每區域功率單位指定,一般以 W/cm2為單位。 例如若 5mW 具平頂光束的 532nmNd:YAG 雷射,搭配使用 1mm 光束直徑時,功率強度為:
因此若光學元件指定的 LDT 低於 0.64W/cm2 ,使用者在 532nm 時就有光學損傷的風險。若使用高斯光束,就可能需要加入 2 作為額外係數。
脈衝雷射:
脈衝雷射會以特定重複率或頻率發射離散的雷射能量脈衝 (圖 3)。每脈衝能量與平均功率呈直接比例關係,並與雷射重複率呈反向比例關係 (圖 4)。
短奈秒雷射脈衝的損傷,一般是因為暴露在雷射光束高電場之中,導致材料電介質分解所造成。3 電介質分解於電流通過電隔離裝置時產生,因為其中使用的電壓超越材料的崩潰電壓。對於脈衝寬度較長或高重複率的雷射系統,雷射誘發損傷可能因為熱誘發損傷與電介質分解兩者共同造成。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脈衝期仍相當於電子-晶格動態期,而這是熱誘發損傷的原因。對於約 10ps 以下的超短脈衝,這類熱程序可忽略不計。4 在這種情況下,電子會由價帶非線性激發至傳導帶,其中透過多光子吸收、多光子游離、通道游離以及突崩游離等機制造成損傷。5
圖 3: 脈衝雷射的脈衝暫時由反向重複率分離
圖 4: 結合脈衝能量及重複率決定雷射總功率
相較於功率密度,脈衝雷射 LDT 是以通量指定,單位為 J/cm2 。請務必瞭解雖然 J/cm2 並沒有時間單位,但損傷閾值取決於脈衝期。在大部分情況下,LDT 通量值將隨脈衝期增加而增加。若要瞭解脈衝 LDT規格,就必須掌握雷射波長、光束直徑、脈衝能量、脈衝期、重複率及強度剖面(例如高斯或平頂)。脈衝雷射通量、脈衝能量及光束直徑之間的關係定義為:
例如平頂 Q 切換(脈衝)雷射在脈衝能量為 10mJ、脈衝期為 10ns 及光束直徑為 10μm 的情況下,將具有下列通量:
達到千焦耳程度的通量值非常高,幾乎一定會造成光學元件損傷,因此在計算時除了雷射能量以外,光束直徑也是關鍵因素。
損傷機制:
除了熱能積聚及電介質分解外,雷射與部分類型瑕疵的互動,也可能觸發雷射誘發損傷。瑕疵包括研磨及拋光製程留下的次表面損傷、拋光磨料在光學元件留下的細微粒子,或是鍍膜留下的金屬元素。每種瑕疵來源都會呈現獨特的吸收特性,而任何特定瑕疵的性質與大小,將決定光學元件在不產生損傷情況下,所能承受的雷射通量。
如前所述,脈衝期對導致雷射誘發損傷的機制類型具有重大影響 (圖 5)。相當於飛秒至皮秒的脈衝期,可能會將材料價帶的電荷載體激發至傳導帶,造成各種非線性效應,包括多光子吸收、多光子游離、通道游離及突崩游離 (表 1)。相當於皮秒至奈秒的脈衝期,可能會透過載體-載體散射及載體-光子散射等方式,讓傳導帶的電荷載體鬆弛回到價帶,進而導致損傷。
圖 5: 各種雷射誘發損傷機制的時間相依性6
損傷機制: | 說明 |
多光子吸收 |
在吸收過程中,同時吸收了能量低於材料能隙能量的兩個以上光子,讓吸收與強度之間不再呈線性比例關係。 |
多光子離子化 | 吸收兩個以上光子,其綜合能量造成材料之中原子的光子離子化。 |
隧道離子化 | 超短雷射脈衝產生的強大電場,讓電子能像「隧道」一樣穿越電位障,並讓電子能夠依附原子,使電子能夠逃脫。 |
突崩游離 | 超短雷射脈衝產生的強大電場,造成電子加速並碰撞其他原子。這會讓原子離子化並釋放更多電子,然後繼續離子化其他原子。 |
載體-載體散射 | 由電場加速的電子與其他電子碰撞,導致電子散射並與更多電子碰撞。 |
載體-聲子散射 | 由電場加速的電子激發聲子,或是在材料晶格中振動。 |
電介質崩潰 | 由於施加電壓超過材料的崩潰電壓,造成電流通過電絕緣體。 |
熱效應 | 雷射脈衝能量在材料之中造成畸變和振動,進而產生熱擴散。 |
表 1: 說明不同損傷機制
各種不同的損傷根源,造成不同的雷射誘發損傷形態 (圖 6)。瞭解各項形態對鍍膜及製程開發相當重要,不過對雷射光學應用而言,只有在判定損傷是否大幅降低雷射系統效能時,形態才具有重要地位。系統能夠因應的效能退化量需視應用而定。例如在部分情況下,減少 10% 穿透是可忍受的,但其他系統可能在入射光散射超過 1%時就失效。根據 ISO 21254:2011 標準,光學元件暴露至雷射後,任何可偵測的變化都屬於損傷。
圖 6: 不同根源產生雷射誘發損傷的各種形態
調整 LDT:
請務必記得,損傷閾值需視波長及脈衝期而定。如果光學元件指定LDT 的波長或脈衝期,與應用的波長或脈衝期不同,就必須依據應用條件評估 LDT。如果可能應避免調整LDT;提供適用於所有情況的固定調整規則並不容易,不過有一般規則,可在由初始波長 (λ1) 及脈衝期 (τ1) 變更為新波長 (λ2) 及脈衝期 (τ2) 時用於調整 LDT 值。7
此項調整不應用於大範圍波長或脈衝期。例如 公式 5可能適用於 1064nm 至 1030nm 的波長變動,但不應用於將 1064nm 的 LDT 值調整為截然不同的波長(例如 355nm)。雷射損傷閾值縮放計算機 提供應用條件小幅變化時縮放 LIDT 值的近似值。
參考資料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2011). Lasers and laser-related equipment -- Test methods for laser-induced damage threshold -- Part 1: Definitions and general principles (ISO 21254-1:2011).
- R. M. Wood, Optics and Laser Tech. 29, 517, 1998.
- Paschotta, Rüdiger. Encyclopedia of Laser Physics and Technology, RP Photonics, October 2017, www.rp-photonics.com/encyclopedia.html.
- R. M. Wood, Optics and Laser Tech. 29, 517, 1998.
- Jing, X. et al., “Calculation of Femtosecond Pulse Laser-Induced Damage Threshold for Broadband Antireflective Microstructure Arrays.” Opt. Exp. 2009, 17, 24137.
- Mao, S. S. et al., “Dynamics of Femtosecond Laser Interactions with Dielectrics.” Appl. Phys. A 2004, 79, 1695.
- Mazur, Eric, and Rafael R Gattass. “Femtosecond Laser Micromachining in Transparent Materials.” Nature Photonics, vol. 2, 2008, pp. 219–225.
- Carr, C. W., et al. “Wavelength Dependence of Laser-Induced Damage: Determining the Damage Initiation Mechanism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91, 12, 2003.
更多技術資源
or view regional numbers
QUOTE TOOL
enter stock numbers to begin
Copyright 2023, Edmund Optics Inc., 14F., No.83, Sec. 4, Wenxin Road, Beitun District , Taichung City 406, Taiwan (R.O.C.)
California Consumer Privacy Act (CCPA): Do Not Sell My Information